【70周年校庆征文】七十载风雨同尘,瞻长路华光万丈
发布时间: 2022-05-19    访问次数: 68

揽岁月长河,观华夏五千载光阴,礼仪之邦,长乐未央,星汉灿烂,佳话传唱;若论群英之故土,当观之巴蜀峥嵘,嘉陵元景,人杰而地灵。绵阳,拱卫巴蜀,振兴华夏之宝地,位于四川盆地西北部,涪江中上游地带,自汉高祖二年,设置涪县以来,绵阳已历经两千年风雨兴衰,历来为州郡治所,因城址位于绵山之南而得名绵阳,此滋美生灵之地,上古时代便孕育了黄帝元妃丝绸之母嫘祖,诞生了那位治水以护华夏的大禹;为唐诗宋词的华丽文明,养育了那位豪放飘逸的“诗仙”李白,生养了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欧阳修,正是此华夏瑰宝之地,于两千年后,诞生了一个,汇聚天下学子以兴华夏,拢合当世名士以护国邦,文昌护佑,武曲供奉,渺渺山河,唯此纵横,此等学府,乃名曰西南科技大学。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新中国立国不久,筚路蓝缕,百废待兴,但时,那些前辈先驱们,人人思进,努力用血与汗去建设此时羽翼未丰的新中国,1952年,西南军政委员会财经委员会建筑工程管理局创办“西南建筑工程学校”。俗话说万事开头难,当时的“西南建筑工程学校”,就好比是投入时代洪流中的一颗石子,或许在当时,它与那些与它一样随波逐流的石子们并无二致,但谁又能想正是这样一颗石子,会为未来西南地区的建设,乃至中国高等教育的发展掀起滔天巨浪。

1952年,西南工业部出于教育布局的需要,创办了“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1953年春,“西南建筑工程学校”与“重庆第一土木建筑学校”,优势互补,强强联合,合并组建“重庆建筑工程学校”(隶属中央建筑工程部),此时的校址还位于重庆市教育文化区沙坪坝,尚未搬迁到绵阳;1958年10月,历经5年的建设,重庆建筑工程学校升格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专科学校(隶属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隶属建筑材料工业部)1962年,校名改为重庆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隶属中央建筑工程部)1966年2月,出于国家战略的需要,学校搬迁到石棉,更加为“建筑材料工业部四川非金属矿山半工半读中等技术学校”(隶属建筑材料工业部)到了1974年,兜兜转转,几经磨砺,这所学校终于来到它的命运之地,自此学校正式在绵阳落户扎根;1975年5月更名为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校(隶属建筑材料工业部),自这个还在成长中的学校搬迁到绵阳的那一刻起,它的命远便开始向着更光明的未来而大阔步前进。

为适应时代挑战,必作出适时之策。上个世纪60年代,为应对中苏关系恶化以及美国在中国东南沿海的政势,中央制定了为加强以国防为中心的战略大后方建设战略方针——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中国经济史上一次极大规模的工业迁移过程,三线建设的实施,为增强我国国防实力,改善生产力布局以及中国中西部地区工业化做出了极大贡献。但是也由于三线地区社会经济落后,导致建设起来的企业单位在之后很长一段时期内经营发展都出现困难;而在当时,为响应国家“三线建设”的号召,清华大学从1965年开始筹建西南分校,称为“651工程”,但不久因“文革”爆发而中断,但困难影响不了那些先驱者的脚步,1969年,以无线电系(现电子系)为主的一批先行者奔赴绵阳,重启新的分校建设,建成雷达、通信等6个尖端专业,取得了一批科研成果。直到文革结束,经邓小平同志亲自批示同意,清华分校撤销,1979年原分校师生回到北京清华园,但仍有一批教职工对绵阳这片土地,产生了深沉而炙热的感情,选择继续留在这里,继续为绵阳,为西南地区的教育事业贡献他们的力量,而这173名教职工也成为了西南科技大学建设发展的重要力量。

1979年春,学校主体搬迁至原清华大学绵阳分校校址办学,清华大学无线电系173名教职工转入四川建筑材料工业学院。1993年,原国家教委批准该校改变领导管理体制并更名为西南工学院(隶属国家建筑材料工业局),1998年,绵阳市纺织技工学校、绵阳市丝绸技工学校并入西南工学院隶属于四川省人民政府),2000年3月23日,经国务院批准由西南工学院和绵阳经济技术高等专科学校合并组建西南科技大学。2000年12月21日,历经四十八年的砥砺前行,西南科技大学正式挂牌成立,属于西南科大的征途正式进入了一个新的起点,它也开始登上历史的舞台,在世人的眼中熠熠生辉。

五十载中苦难行,一朝得势乘风起。西南科技大学的创办与建设,是真正意义上做到了占尽天时地利人和,尽享了时代机遇与政策福利,真正使西南大可以大迈步向前的重要机遇——西部大开发。“西部大开发”是中国中央政府的一项重大决策,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地区的剩余经济发展能力,用以提高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巩固国防”。而西南科技大学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下,获得了充足的政策福利,并且十分有幸地成为西部十四所重点建设高校之一,获得了中央的重点支持和培养2001年7月,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与西南科技大学正式签署了对口支援协议,开始正式实施对口支援西南科技大学计划;2002年,西南科大成为全国67所现代远程教育试点高校之一;2003年,西南科技大学国家大学科技园授牌2006年,国防科学技术工业委员会与四川省人民政府签订了共建西南科技大学协议同年,国防科技学院成立。自此,西南科技大学开启了全力发展阶段。

当踏入西南科技大学时,会看到一幅刚劲有力、雄浑博大的“西南科技大学”的题字,这幅题字对整个西南科技大学有着非凡的意义。2002年,时任国务院副总理的李岚清,赴四川考察,在西南科技大学英语系,用流利的英语给数百名学生演讲。“我们的中文非常非常漂亮,英语也非常漂亮。在这个开放的世界体系,学好英语,就可以与世界沟通交流。”这是李岚清副总理对西南科大学生的重大期许,他为我校题下了“西南科技大学”这六字,成为我校的重要精神财富,因为这不仅是一幅书法,更象征中共中央对我校教育事业的肯定与支持,我的全体教职工从未忘中央的鼓励与支持,未曾忘记时代赋予我校的历史使命.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厚德乃我校立校之根本,其代表着校包容万物,以和为贵的精神;“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只有博学,才是立足当今大争之世的重要力量,我校秉持博学之要旨,育天下学子为祖国之建设鞠躬尽瘁“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它体现的是中华民族数千年来一贯重视的“身体力行,言行一致,修养践履,求真务实”的民族精神,在当代中国,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大学教育更应继续发扬“修养践履”“知行合一”这一民族优秀传统“苟日新,日日新”,创新精神是人类奋发向上,自强不息,不断进取的优秀品质,并且创新精神会在未来成为我校再创辉煌成绩的重要动力源泉。“厚德、博学、笃行、创新”是我校的校训,也是先辈们留给我们的宝贵财富。

校徽,是一个学校的重要标志,包含着重要的精神文化内涵,图案标志主体是由西南科技大学的英文缩写“SWUST”基本元素组合构成。“S”造型取自中华民族的象征—龙,与学校地处青龙大道、背靠龙山,脚踏龙溪埝的地理环境相吻合,代表西南科大师生正朝气蓬勃、奋发向上,努力拼搏,奔向美好的明天。“T”的造型寓为科学平台,“T”与“S”造型的组合成火炬,象征了熊熊燃烧,永不熄灭的真理与希望之火。“U”造型取两片正成长的“绿叶”,象征了生命与希望,与大学肩负的人才培养的使命相一致。“U、T”结合形成“W”造型,形如西方传统器乐“琴徽”的外观造型,象征着西南科技大学和谐愉悦通达、开放的育人环境悠久、深厚的人文底蕴。校徽寓意着学校育人的社会责任,我校的校徽充分激励着学校师生之斗志,是我校代代相传的重要精神内涵。

“要突出培养一流人才,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导向,深化体制机制改革,统筹推进,分类建设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中央全面深化改革委员会第二十三次会议时对高校教育发表了重要讲话并作出了以上强调西南科技大学,历经七十载的风雨征程,备受世间风雨沧桑,终有今日之成绩,面对如今这个世界局势多变的社会,我校必然会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精神,把握高等教育高质量发展要求,进一步提升培养一流人才的水平,服务国家战略需求,争创世界一流的能力和水平,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支撑,我校师生也做好了为社会主义事业奉献的准备。

春风又绿涪江岸,朝阳再沐科大林。继往开来,厚德博学筑高厦;浩浩荡荡,笃行创新谱华章。七十载风雨同尘,祝母校生日快乐,愿我校学子有朝一日都可成为栋梁之材,共铸时代辉煌。(注:文中对校训和校徽的解读引自西南科技大学官网)

  


陈雅娟,我校经济管理学院教师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小程序

版权所有 ©2022 西南科技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