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0周年校庆征文】生命中的四川情结——毕业二十年重返母校纪念
发布时间: 2022-04-21    访问次数: 366



34个省区、56个民族构成了幅员辽阔、人口众多的中国版图。我的祖籍为山东省临朐县,父辈先是生活在山东省,早年闯关东移居到了辽宁省抚顺市,而我则生于抚顺,长于抚顺,从小到大是喝着浑河水、看着雷锋塑像成长起来的。如果不是因为十九岁那年参加高考,如果高考能够按照填报的吉林大学如愿录取,如果四川建材学院当年到辽宁招生的老师没能挑选到我的档案,我或许与34个省区之一的四川不会有过多和过深的瓜葛。然而生命在我十九岁那年因为高考骤然转了一个方向,由于志愿上填了服从分配,抚顺一中那一年的红榜把我的名字和四川建材学院的校名写在了一起。

1986年,那个年代的大学生是用“天之骄子”四个字来形容的,能够考上大学接受高等教育者在中国的人口比例很低,家里考出一个大学生在左邻右舍间甚至生活的那一片区域都是响当当的硬气。接到了四川建材学院的录取通知书,当时感觉四川于我仿佛是一个遥远的未知国度,新鲜而陌生。为了解决水土不服的顾虑,甚至在行囊中装入了一捧家乡的黑土。青春年少的我怀着忐忑和焦虑,第一次为了求学走出辽宁省的地域,辗转北京经过五十多小时火车硬座上穿山越岭的长途劳顿,在一个黎明前的清晨,只身一人懵懵懂懂地到达了绵阳火车站,蒙蒙细雨中坐着学校食堂买菜的卡车迤逦而行来到了位于青义镇的学校。当年的四川建材学院和当时城市化程度还不很高的绵阳市一样,充满了浓郁的乡土气息,占地一千多亩的美丽校园和校园中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很快就让我们激情勃发、乐不思蜀。从此,我的生命和四川和绵阳在一起维系了四年的光阴。

四年中在绵阳、在学校经历了很多妙趣横生、终身难忘的情节:不必说刚入川时由于方言的差异、饮食的不同引起的种种笑话;不必说同寝室八个人来自不同省区的不同城乡有着不同的经历进而带来的文化碰撞;也不必说青春期中懂不懂爱情、有没有恋爱经验而一味跟着别人大谈对男女关系的理解、对304“熊猫馆”(女生宿舍楼)的品评;也不必说闲暇时三五成群到青义镇或坐班车到绵阳城内逛街玩耍、操着学来的不很地道的四川话讲价问路的情景;还不必说每个周末的晚上拿着板凳到露天电影场欣赏国外大片或者到露天舞场怀着忐忑的心情找舞伴跳舞这些难得的娱乐生活;还不必说每个期末考试前在101109楼自习室里紧张复习、间歇在楼前边吸烟边踱步的小憩;更不必说每天拿着饭盆早早地在食堂门口翘首等待、在食堂里偷卤肉、互相借菜票这些生动的细枝末节;单说说在大三的时候,忽一日晚上在“兆治”酒馆喝过酒后心血来潮拉着同寝室常海东、刘小雄到青义镇涪江畔的山坡上偷橘柑那场惊心动魄的经历,至今想起来仍历历在目,仿佛就在昨天。

四年的时间说长则长,说短也短。四年中通过对不同地域文化的体验和认知、对不同人生观念的体会和探求、对人文修养及个人素质的磨练和提高学会了批判性思维,进而开阔了视野,提高了眼界,这些是大学四年里最大的收获,也成为我时至今日人生三观的源泉。冬去春来,四季更迭,一晃儿就到了大学四年级,毕业后何去何从是摆在眼前的事了。这个时候大学生毕业分配政策已经有了松动的迹象,由完全的国家安排和调配改为可以自己联系单位甚至自己择业了。我利用寒假的时间带着自己的简历走访了抚顺市建筑科研院等单位,经再三努力,几个单位一一给学校发了接收函。到了大四最后的几个月,真的很盼望早点毕业、盼望早点到社会的大潮中去搏击。

依依深情地告别了同学、恋恋不舍地辞别了四川。当我西装革履地走进抚顺市建筑科研院的大门时,感觉一个崭新的世界扑面而来,我又回到了生我养我的这片黑土地,和四川的联系似乎有了一个暂时的了断。接下来的十几年当中,我们处于人生和事业的爬坡期,不仅要继续充实专业知识,解决好职称评聘、职务晋升问题;还要兼顾家庭事务和孩子教育以及老人赡养等等。同学们尽管天各一方,但经历应该大体相同。这段时期的感觉就是忙,忙得以致顾不上和同学多联系,偶尔在独处时或临睡前,大学四年里四川的点点滴滴生活场景会时不时地飘进脑中,有时也很想知道同学中的他、她都在忙着什么?学校的校园又有了哪些变化?时而还能想起四川蒙蒙细雨的天气和街边麻辣烫的味道。在路上遇到个四川人额外多了一分亲近感,很愿意和人家谈及自己在四川的几年经历。

人们常说,当你愿意回想过去的时候就证明已经老了。步入四十岁以后,尤其是近两三年来,越来越怀念在四川的生活和大学的同学,校园里红砖外墙的建筑经常会出现在梦境中,甚至还有后期的大学校园变得如何美丽的情景,时常通过梦境强烈地牵扯着我的思绪。是啊,一晃儿毕业近二十年了,期间一直没能回学校看看。二十年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我的生命里似乎多了一个解不开的四川情结,热切地关注着四川、关注着学校的变化。通过网络了解到我的母校四川建材学院在我毕业后于1993年易名为西南工学院,2000年合并了绵阳建材校、绵阳农专更名为现在的西南科技大学。母校的飞速发展超出了我的想象。回四川、回母校看看成了我心中拂不去的念头,成为我心中不了的心愿。

年轮很快载入了2010年,毕业整整20年了。可以说,毕业二十年同学聚会应该是最佳选择,因为此时我们还算“年轻”,因为此时我们事业稳定,因为此时我们依然心存激情,更因为此时我们朝思暮想。我在中国人校友录上倡言让四川的同学组织同学会,我给手机里存有号码的每个同学打电话号召利用“十一”长假在学校相聚。

因为有着共同的经历,所以我们的心相通。四川方面有蒋龙涛、刘小雄和陈舒积极张罗筹划,到学校联系老师、安排场地、预定宾馆、策划行程等等。而我则动员妻子和我一起去四川、回母校、同游巴蜀大地。起初妻子没能完全了解我的用心,执意让我自己去。我觉得妻子和我一同在抚顺生活了十八年,已经成为我生命中的一部分,应该让她见证一下二十年前我生活过四年的四川还有我的母校,还是善解人意的女儿一句话改变了妻子的想法。当我在网上预定了两张9月29日飞往成都的机票后,虽然还有半个月的时间,可我的心早已经飞往了天府之国。

在四川的八天我们的收获满满的,29日、30日和妻子游览了成都锦里古街、四川大学华西坝校区、文殊院、文殊坊、宽窄巷子、琴台路汉代风情街、青羊宫、武侯祠……,抽时间和于波、蒲锐在成都老房子饭店小聚了一次。101日在成都建材院招待所集合乘客车前往绵阳--我们的母校西南科技大学。巧合的是当年入学时那一天是蒙蒙细雨,这次重返母校同样是在细雨纷飞中到达了学校的友谊楼。

无论事先在脑海中预演了多少次再次相见的场景,都没有真的见面时令人激动,我们都竭力在报到的人群中寻找来之前回想了无数遍的熟悉的面孔,然而眼前这面孔真的和我们记忆中的模样有些许差异。寒暄问候之后才恍然大悟,已经过了二十年啦!我们的脸上都印刻了很多风霜雪雨和酸甜苦辣。要说不变的应该是校园里露天电影场的石台阶,还有红砖宿舍楼旁印迹斑驳的排水沟,看起来一如二十年前的样子,让我们感觉时光仿佛倒流了一样。

201010月2日上午,风和日丽,阳光明媚。回校的全体硅86同学到新区行政楼会议室召开“硅86级毕业20周年同学会”。会上见到了当年硅工系的严向东主任、罗海荣书记、王海滨副书记、学办李光夫主任、班主任蒋友新及王玉平、余超等老师。大家向母校领导和老师汇报了各自毕业后的生活和工作情况,由李园代表做中心发言,表达了大家的心声。随后我们到校园里代表硅86级全体同学捐种了一颗黄葛树。黄葛树前的合影,大家的脸上绽放出了灿烂的笑容,是啊,从19902010,这一天,我们等了太久,在跨越了二十年的时间间隔和天南海北的空间距离后,我们终于肩并肩地站到了一起。试想想,如果有一剂灵丹妙药能让时光倒流、能让我们回到二十年前,我想我们都愿意倾我们所有。

西南科技大学如今占地4000多亩,校舍建筑面积100多万平方米,依山傍水,绿树成荫,真的是读书治学的好地方啊。两天来开车在里面转了很多次,学校真的是太大了,但真正寄托我们感情的还是老区那一块地方,承载着我们无限的追忆和遐想。领着妻子在老区校园里漫步,看看遮天蔽日的梧桐树、看看凝重深厚的清华楼、看看101楼前的苍松翠柏、看看露天电影场富有诗意的层层石阶、看看校园围墙外火爆的小吃街……,学校的一草一木、一砖一石,现在才觉得是那样的美丽、那样的耐人寻味。我们在校园里酣畅地巡游,看看哪里洒落了我从前的足迹,哪里又隐藏了我从前的秘密。

10月3日中午在农家乐红雨村聚餐,面临又一次离别,大家不禁有些伤感;现场歌手一首《同桌的你》更是将离别气氛渲染到了高潮,凄婉歌声中大家纷纷落泪,泪眼朦胧中我在想,我们是否需要等待二十年才有机会围坐在一起把酒言欢、共叙情谊呢?!

在绵阳停留了两天半,时间虽短,内容很丰富;不但和回校的同学在一块共同品味了尘封二十年的青春往事这坛老酒,而且利用间歇时间到绵阳看了看如今的街景、新建的绵阳火车站、涪江之畔的科技城,欣赏了铁牛广场流光溢彩的夜景,还开车专程到涪江边的圣水寺游览朝拜,参观了恢弘的佛像壁画和巨大卧佛,领略了圣水寺的宏伟、瑰丽。

这次四川之行一个额外的收获就是携妻子同往,妻子参与了整个行程,帮着我们照相、录像,而我们聚会中的点点滴滴所渗透出的浓浓情谊令她感动。在川的最后两天里,利用一天到乐山参观了举世闻名的乐山大佛,在大佛脚下礼佛朝拜,在凌云寺点燃一盏许愿灯,为家人、为孩子、为同学祈祷,希冀我们会越来越好!随后乘车直奔峨眉山的雷洞坪。106日清晨四点半,借着朦胧月光乘索道到达金顶,和众多的游人一起翘首企盼日出的第一抹阳光。和妻子在海拔三千多米的金顶,欣赏山下的茫茫云海,看着普贤金佛脚下的芸芸众生,我们的身心仿佛也得到了超度,感觉茅塞顿开、心旷神怡。二十几年前和校友曹伟等人登峨眉山,当时年龄尚小,没有太多人生感悟,印象和感触与此时截然不同。下山的时候,我走在前面,偶尔回头看看穿行在氤氲雾气中的妻子,真的分不清是在梦境中,还是在现实里?

八天的四川之行终于搭接了间断二十年的四川之缘,抚慰了我心中一直未解的四川情结。我的心灵得到了巴山蜀水的浸润,一下子年轻起来,仿佛真的回到了二十年前……。

那么,二十年后呢,我们还能再相见吗?!

写于20101118


高培春,四川建材工业学院硅酸盐工程专业8607班毕业生,现任抚顺市城市建设档案馆馆长





关注我们

官方微信

小程序

版权所有 ©2022 西南科技大学